从清风和煦到酷暑燥热,从阳光朗照到阴雨绵绵,心随境转,无论是赏析文艺作品,还是回顾个人经验,我们都不难意识到人的情绪是可以受到天气影响的。但这种看似明晰的联系背后,其实蕴含着多种复杂因素。
情绪为什么会受到天气影响
生理因素
天气因素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昼夜节律,进而影响睡眠、食欲和情绪。以光照为例:人脑中的松果体参与合成褪黑素并将其释放到血液中;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又会经由视网膜接收到的光线敏感规律,影响褪黑素的合成。在中高纬度地区昼短夜长的冬季,随着光照时间的减少,褪黑素水平呈上升趋势,让人不得不重新调整昼夜节律;但如果没能调整到合适的水平,就可能导致产生睡眠-觉醒障碍。所以,当缺乏那些鼓励人保持清醒的光线时,我们就不由得“昏昏欲睡”了。
再比如气压。2019年的一项动物研究表明,大气压的下降能够激活控制平衡和感知的上前庭核。研究者认为,人体内或许也存在类似机制:上前庭核受低气压影响,激活了人体的应激系统,使人产生不安感;应激激素的循环让神经末梢变得更加敏感,这一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一些人在风雨天之前总会出现身体慢性疼痛加剧的状况。
心理因素
认知预期理论认为,基于过往经验和现有知识形成的预期或信念会塑造人们如何解释并响应环境中的刺激。当个体选择性地回忆、收集那些支撑自己已有想法或假设的细节,而忽略与之矛盾的信息时,就是陷入了“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已经准备出门的小A满脑子都是自己小时候好几次淋雨后感冒的难受日子,又在社交媒体上点赞了一条“讨厌下雨”的帖子,还是很郁闷的小A不禁向身旁的小B吐槽,说起一会儿出门说不定又要生病了真是麻烦…….小B正沉浸在“雨声ASMR”中,还在享受下雨带来的那种宁静、平和的心理体验。小B劝住小A,别急着出门,也尽量不去预设自己“冒雨出门就一定生病”,不妨去找一件厚外套、换一双防水鞋、拿上雨具,争取达成今日冒雨出门不感冒的目标。如果条件允许,推荐留耳倾听雨滴打在伞面的跳跃之声,说不定对小A来说这也会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预期有时会导致“自我实现预言”,也就是说原本的预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而正是这些发生偏移的行为最终导致了预期结果的实现。此外,对事物的预期本身就会影响人的情绪状态,积极的预期容易使人沉浸在幸福或兴奋中,而消极的预期则可能引起焦虑或恐惧。
社会因素
不仅感受不到原本日程的快乐,还会因为这种失去而产生负面情绪。更为危险的天气现象还会导致相当一段时间的社交隔离,也会让我们的情绪不断下坠。
如何控制情绪受天气影响的程度
了解到天气对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的机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促进情绪健康。如果我们知道自己在没有阳光的日子里会感到沮丧,那就要更好地利用平常的晴朗天气,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储存更多的身体和心理能量。如果向来难以忍受夏天的燥热,就要格外注意给自己安排更多的休息时间,并且保持体内含有充足的水分。事实上,人类是适应力极强的生物。我们会根据天气预报来选择不同的着装,同样也有能力调整天气带来的情绪起伏。
此外,虽然大量研究表明天气对人的情绪会产生影响,甚至有人患上了季节性情绪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整季陷入抑郁之中,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且高度个体化的。具有特定人格特质的人的确更容易出现情绪的季节性变化,但对大部分人而言,天气对情绪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我们还需要思考的是,在某种天气的当下,是否还有其他被忽视的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或人类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你我的情绪。
文章来源:山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