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最近喜欢上刷微博,喜欢在有争议的话题下看各种各样的讨论,她发现评论区是个争吵密集发生的地方……
据小雨观察,争吵发生常见有四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是无意义的辱骂、阴阳怪气、人身攻击,从外貌到性别,甚至无差别开地图炮。
第二种是反驳或者批评,自以为是地反对却并不给出有力证据,常见句式有,“你这样你爸妈同意吗?”或者“你怎么可以这样?
第三种是根据论据、观点等进行有逻辑的反驳,此时争论有了有意义的内容。
最后一种就是消极回应,“啊对对对”、“那你报警吧”,这种油盐不进的态度让人有一拳砸在棉花上的无力感,往往最让人生气。
小雨在多次唇枪舌剑中掌握了一些应对以上各种争吵形式的方法。
对于第一种,很显然,与其说争论,对方更像是来发泄负面情绪的,秉持着不主动骂人但也决不当受气包的原则,小雨拒绝回应任何无理取闹,直接拉黑举报处理。
第二种形式常常出现在自觉经验丰富的人身上,他们认为自己在阅历等方面占优势,以居高临下的态度,企图将自己的思想强硬地灌输给他人,以起到维护自我价值等的作用。小雨多用举反例和反问的形式来回应,尽量避免直接的观点冲突,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对沟通造成阻碍。
对于第三种形式,小雨是抱着学习的心态的。由于各种限制,个人的观念常存在考虑不周的地方,通过有理有据的争论是可以向真相或者真理靠近的,同时对于眼界的拓宽也有帮助。
至于第四种,小雨常常会视心情进行“反击”,收藏一些“高情商怼人语录”和“如何不带脏字地损人”,不过她更多选择的是不再理睬,对方拒绝理智交流的态度已经很明显,没必要再消耗自己的耐心与情绪。
回到现实生活,小雨发现线下的争吵常常更难处理,相较于可以随时切断联系的关系,与家人、朋友、恋人等更为亲密的关系反而成为了处理争吵时的难点。若此时一味冷处理往往容易造成关系中的隐患,因为亲密关系的争吵中常会有“翻旧账”这一形式,所有当时避开、未能及时处理的摩擦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被全部点燃。小雨和大多数人一样,也有一段叛逆期,和父母总会一言不合就吵起来,但她在事后会立刻后悔反思,渐渐掌握了一些和亲近的人相处的“门道”。
首先,要会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每当气氛开始僵持,或者小雨要开始讲述自己的看法时,她总会用一些柔软的话语开场:“我知道你们是为我好,这么多年你们为我付出的我真的都记得,可是我已经长大了……”“你是不是担心我会被伤害啊,但是我真的想试试……”小雨的家庭和大多数传统家庭一样,向来是羞于表达爱的,可小雨渐渐明白,很多感情常常会被掩埋,只有宣之于口才更能让人看清它的存在….
接下来就是为冲突制造“缓冲带”。当两个差异巨大的观念直接发生接触时,人们会不自觉得开始戒备,开始为自己的观念去辩护,但世界从来不是二元化的,很多看起来彼此对立的事情其实也存在着能融合折衷的余地:“我是有自己的考量的,我们出发点或许是一样的,你相信我一次吧”“我是这么想的,你也考虑一下我的想法,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吧”。
但小雨清楚,以上都是交流的技巧,但最重要的其实是以我心换你心的共情,是能拨开云雾见真心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郑全全、俞国良:《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2.陈照明:《实用管理心理学》 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